聽新聞
0:00 0:00

隔18年再爆瘧疾死亡!5旬男奈及利亞返台後發燒「確診隔天死亡」

評論

這篇文章報導了國內出現一例由奈及利亞境外移入的瘧疾死亡病例。患者是一名50多歲的本國籍男性,曾於今年10月中旬前往奈及利亞,但未服用瘧疾預防藥物。入境後發燒就醫,經血液檢驗發現疑似瘧原蟲感染,並發展成惡性瘧,最終造成多重器官衰竭、腦水腫和敗血性休克等症狀,並於病況惡化後不幸去世。 疾管署指出,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的瘧蚊叮咬傳染的疾病,可分為不同類型。其中,間日瘧和惡性瘧是最常見的兩種。病症可能出現在感染後7至30天之間,早期症狀主要包括發燒、頭痛、肌肉痛、關節痛、噁心、嘔吐和疲倦等。若未接受適當治療,數天後可能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、顫抖、發燒和出汗等症狀。嚴重情況下,可能引發脾腫大、黃疸、休克、肝腎衰竭、肺水腫、急性腦病變和昏迷等併發症。 根據疾管署的監測資料,今年截至12月11日,國內共報告了5例瘧疾病例,均為境外移入。雖然數量比過去三年同期增加,但仍然低於COVID-19大流行前的水平(2014-2019年)。這些病例中,有4例是外國籍,1例是本國籍,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。檢出的病原體分別是間日瘧3例和惡性瘧2例,感染國家包括衣索比亞、象牙海岸、印度和奈及利亞等地。其中1例病患不幸去世。 總結來說,這篇文章提供了有關國內出現瘧疾死亡病例的相關資訊。文章詳細介紹了瘧疾的病因與症狀,並提到了本例瘧疾病例的來源和嚴重程度。同時,文章也提及了國內瘧疾病例的統計數字,將其與COVID-19疫情做了對比。然而,文章缺乏專家的意見和建議,例如有關如何預防和治療瘧疾的建議,以及對民眾的提示和建議。因此,補充更多這方面的內容將使文章更具完整性和實用性。

這篇文章報導了國內出現一例由奈及利亞境外移入的瘧疾死亡病例。患者是一名50多歲的本國籍男性,曾於今年10月中旬前往奈及利亞,但未服用瘧疾預防藥物。入境後發燒就醫,經血液檢驗發現疑似瘧原蟲感染,並發展成惡性瘧,最終造成多重器官衰竭、腦水腫和敗血性休克等症狀,並於病況惡化後不幸去世。 疾管署指出,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的瘧蚊叮咬傳染的疾病,可分為不同類型。其中,間日瘧和惡性瘧是最常見的兩種。病症可能出現在感染後7至30天之間,早期症狀主要包括發燒、頭痛、肌肉痛、關節痛、噁心、嘔吐和疲倦等。若未接受適當治療,數天後可能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、顫抖、發燒和出汗等症狀。嚴重情況下,可能引發脾腫大、黃疸、休克、肝腎衰竭、肺水腫、急性腦病變和昏迷等併發症。 根據疾管署的監測資料,今年截至12月11日,國內共報告了5例瘧疾病例,均為境外移入。雖然數量比過去三年同期增加,但仍然低於COVID-19大流行前的水平(2014-2019年)。這些病例中,有4例是外國籍,1例是本國籍,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。檢出的病原體分別是間日瘧3例和惡性瘧2例,感染國家包括衣索比亞、象牙海岸、印度和奈及利亞等地。其中1例病患不幸去世。 總結來說,這篇文章提供了有關國內出現瘧疾死亡病例的相關資訊。文章詳細介紹了瘧疾的病因與症狀,並提到了本例瘧疾病例的來源和嚴重程度。同時,文章也提及了國內瘧疾病例的統計數字,將其與COVID-19疫情做了對比。然而,文章缺乏專家的意見和建議,例如有關如何預防和治療瘧疾的建議,以及對民眾的提示和建議。因此,補充更多這方面的內容將使文章更具完整性和實用性。

問答

Q1: 根據新聞報導,今年國內共有多少例瘧疾病例? a) 4例 b) 5例 c) 18例 d) 73例 正確答案: b) 5例 Q2: 新聞報導提到,瘧疾的症狀可能在多長的時間內出現? a) 1天至7天 b) 7天至30天 c) 30天至60天 d) 60天以上 正確答案: b) 7天至30天 Q3: 根據新聞報導,國內確定病例中檢出的病原體分別為以下哪種? a) 惡性瘧 b) 三日瘧 c) 卵形瘧 d) 間日瘧 正確答案: d) 間日瘧

Q1: 根據新聞報導,今年國內共有多少例瘧疾病例? a) 4例 b) 5例 c) 18例 d) 73例 正確答案: b) 5例 Q2: 新聞報導提到,瘧疾的症狀可能在多長的時間內出現? a) 1天至7天 b) 7天至30天 c) 30天至60天 d) 60天以上 正確答案: b) 7天至30天 Q3: 根據新聞報導,國內確定病例中檢出的病原體分別為以下哪種? a) 惡性瘧 b) 三日瘧 c) 卵形瘧 d) 間日瘧 正確答案: d) 間日瘧

生活中心/綜合報導

相隔18年,國內又出現瘧疾死亡病例!(圖/疾管署提供)

▲相隔18年,國內又出現瘧疾死亡病例!(圖/疾管署提供)

相隔18年,國內又出現瘧疾死亡病例!疾管署今(12日)公布1例境外移入「瘧疾」死亡病例,個案為50多歲本國籍男性,今年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曾到過奈及利亞,但未服用瘧疾預防用藥,入境後出現發燒症狀就醫,採血檢驗發現疑似瘧原蟲,且已具重症跡象,經通報檢驗在12月1日確診感染惡性瘧,隔日個案血壓偏低且現多重器官衰竭、腦水腫及敗血性休克等症狀,病況惡化後不幸死亡。

疾管署指出,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的瘧蚊叮咬人類而傳染的疾病,可分為間日瘧、三日瘧、惡性瘧、卵形瘧;其中以間日瘧及惡性瘧最常見,症狀可能於7天至30天內出現,早期症狀主要為發燒,也可能出現頭痛、肌肉痛、關節痛、噁心、嘔吐和疲倦等症狀。

相隔18年,國內又出現瘧疾死亡病例!(圖/疾管署提供)

▲▼相隔18年,國內又出現瘧疾死亡病例!(圖/疾管署提供)

相隔18年,國內又出現瘧疾死亡病例!(圖/疾管署提供)

感染瘧疾如未接受適當治療,發病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、發燒及出汗等症狀,嚴重者可能導致脾腫大、黃疸、休克、肝腎衰竭、肺水腫、急性腦病變及昏迷。

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,國內今年截至12月11日共計5例瘧疾病例,均為境外移入,較過去三年(2020-2022年)同期為高,惟低於COVID-19疫情前(2014-2019年)同期,分別為4例外國籍及1例本國籍,發病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,檢出病原體分別為間日瘧3例及惡性瘧2例,感染國家為衣索比亞2例、象牙海岸、印度及奈及利亞各1例,其中1例死亡。

另外,國內自2014年以來累計73例確定病例,均為境外移入,年齡以21-50歲為多(占67%),各月均有發病個案,感染地區以非洲國家為多,檢出病原體以惡性瘧為主,其次為間日瘧。

疾管署再次提醒,國人出國旅遊前,應先查看疾管署網站「國際旅遊處方箋」,了解目的地的疾病流行情況,並根據自身的健康狀況和旅遊計畫。若前往瘧疾流行地區,請至少於出國前一個月,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,並依醫師指示於出國前、出國期間及返國後持續不中斷服用瘧疾預防藥物;在旅遊途中,也應落實良好衛生習慣及個人防蚊措施,以減少感染和傳播的可能性;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,並提供醫師旅遊史及曾服用的瘧疾預防藥物等資訊,以做為診斷與治療參考。

加入 @setn 好友

大數據推薦
熱銷商品
直播✦活動
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,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,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,特別提出聲明。
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